史海钩沉

明代 “白鹤清署”朱缙

作者:admin_jjjc时间:2018/10/30 11:15:35浏览:

       明朝开国至景泰年间,已历80余载,经仁宣之治,已到鼎盛时期。本文主人翁朱缙,字叔元,号文季,蔚州(今河北省蔚县)人,明朝进士,景泰年间以监察御史之身来到朗州(今常德武陵区)任常德知府,在任6年,“清苦特甚”,后因疾病死于任上,士民得知,无不痛哭流涕,出丧时千余人为之送行。

   “南人官北,北人官南”

   公元1450年早春的一天,天已破晓,春寒逼人。

   在古城常德通向知府衙门的大道上,一辆满载的铁轮大车,一摇一甩,吱呀吱呀呻唤着向府衙挪进。在车里端坐着一位精神炯烁的长者,身旁是他的家眷和随从人员。

   他,就是新任常德知府朱缙,身着朝服,怀揣朝廷任命官文,精瘦的面容显得十分疲惫,眼角布满了红红的血丝。

   大车在府衙门口停下,油漆剥落的“常德府署”四个大字映入他的眼睑,残破的正堂大厅里摆放着议事用的桌椅。这里就是他抚民执政、忠君报国、个人仕途新的一站。

   大车行将停稳,府衙杂役及门丁簇拥过来,帮忙缷车搬行装,只是一些简陋的衣物被服,罈罈罐罐之类,三下二下就搬完了。杂役们低声议论道:“参加这样的乔迁,真让人酸楚”。听到这些议论,知府只是淡然一笑,却很少有什么解释。在一些有“身份”有“地位”的人看来,升官乔迁也许是个人“融资”或展示荣耀的机会,而朱缙知府却没有这份“幸运”。他从不“显阔摆谱”。

   翌日,知府令仆从谓府署其他官员前来议事。按明朝官制,府署设知府(正四品),还设同知(相当于今副市长)、通判(分掌粮运、督捕、水运等事务)、推官(专管一府刑狱,俗称刑厅)、经历(掌管出纳、文移)、教授训导(掌管府学教育)等官员,分别为五品至九品,由朝廷任命,辅佐知府履政。

   新任知府首召议事,其他人应时到齐按序坐定,难免寒喧恭贺一番。首次议事议案,当是府署衙门内设机构的首吏人选和下属四县的政务官员任命。明朝规定,知府衙门内设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6房,是知府直属对口中央6部的办事机构,各房首吏称“师爷”,由知府雇请,多以落弟之举人或秀才充之。四县设县衙,知县(正七品)、县丞(相当于今副县长)、驿丞巡检(掌管驿站事务)、典史(兼县尉、掌管收发公文、缉捕刑狱,相当于今县公安局长)、教谕(掌管县学教育),皆在七品以下。

   议事开端,同知,通判,推官等,逐一呈上一纸名单,上面写的是本地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的子女亲朋,推荐这些人的官职等。有张名单上还题曰:“护官符”,知府见后,概不应允。知府也深知,一时触犯了这些豪强权贵,不但官爵,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!议事只得暂停作罢。

   入夜,知府久久未眠。他回忆起元朝常德知府的苛刻和贪婪,“结交朋党,徇私枉法、贪财黩货”,导致民怨鼎沸,发生武陵蛮叛乱。前车之鉴,因而封官办事,一律以清正严明为宗旨。翌日,知府书写“廉惠”二字,令门丁做成匾额悬掛于后堂,朝夕省览,以提醒自己。这天,知府铺陈纸砚,急撰奏折一件。上书谏曰:(一)朝廷任命官员。必须实行“南人官北,北人官南”的任官定制。府、县主官定制千里之外,其他官员也不得任用本地人。(二)严格实行异地为官回避制,主官具有进士头衔,且是外省籍人士。(三)、力举绍兴一带的举人和秀才,来常德任“师爷”和县衙官员,意在防止官员“结交朋党”。奏折书毕,急令驿丞派员送达朝廷。明景帝纳其言,下一道“圣旨”,全国府县照此办理。从此,明、清两朝都实行“南人官北、北人官南”的任官定制。

   “白鹤清署”

   知府上任不久,着便装微服私访,巡察地方风土人情。远涉德山,拜谒善卷寺,缅怀圣人的圣贤仁德;朔源沅水,造访桃花源,向往先人的世外桃源;登临招屈亭,追奉屈原忧国忧民,忠君报国的爱国情怀;凭吊春申墓,追愍名相忠心耿耿、披肝沥胆的职业操守。然而,更震憾知府心灵的是关于常德府衙内神奇的传说:

   相传,旧时有位武陵太守出行时,见一位卖草鞋的怪异之人。太守购其草鞋回府欲穿之,被家人劝止。其妻便将草鞋丢入府池。奇怪的事发生了:府池中顿时冒起一团青烟,草鞋顿时化为一只白鹤飞走了。太守甚异之,据此将府池命名“白鹤池”。后来,太守在常德北麓的太阳山,再次见到了这位卖草鞋的怪异之人。只见他口诵一诗,曰:“芒鞋织得甚坚牢,千两黄金价不高。当时不听妻儿语,跟我蓬莱走一遭。”言终不见去处。

   知府闻此传说,顿觉卖草鞋之人定是高人。亲自到府池察看,见“白鹤池”水干池淤,独有三棵树居其中,生长得最茂盛。于是,他责令仆从、杂役、门丁等,除地凿池,依树筑室,造白鹤雕塑放于池中,亲题匾额“白鹤清署”,以表示自己为官要“正已率物,忧国奉公,礼士爱民,保其清操”。

   明朝景泰年间,瓦刺(蒙古族的一支)数扰边镇,杀人越货,战乱不止。宫廷废立濒繁,发生土木之变、南宫复辟和北京保卫战。朱缙知府接朝廷谕令,征调常德仓存粮万石运送至漠北,不得延迟。于是知府慕民工100人、押运军士10人,即从常德出发。开跋之日,一军士突然收到家中急函,言其母病危。军士是个特孝顺母亲之人,前来知府告假,欲言欲止,忐忑不安,自古忠孝不能两全。知府见状,问其缘由,军士禀实相告,知府念其孝母心切,准其回家侍母治病,另选一人充之,军士十分感激。解运库粮到漠北,路途遥远,且要过黄河。由于水土不服,民工及军士感染风寒拉肚子者增多。知府拿出朝廷一月的俸禄,一面优恤运粮民工,一面给有疾病者施药饵治疗。知府年幼时,跟随其祖上读过《药性赋》、《汤头歌诀》的医药书,便以“羌荷冲和汤”剂治之,用俸禄购买羌治、防风、甘草、川穹、菖莆、紫苏、地黄、细辛、大枣等中药,煮沸分发给民工、军士以茶饮之,不几日,病者痊愈。

   朱缙知府治政,“为政严肃持大体”。时值宁湘王初到常德封地,领邑不能支付相应费用,宁湘王的内侍皆为权要,有的找知府额外开支库银,领地内的权贵也横加索要,知府概不准。说:“府库的钱皆是国家的钱,想要就拿或者靠盘剥百姓来献媚,我办不到”。权贵们听见知府如此刚直不阿,只得怏怏而归。宁湘王得知此事,借此整饬王府,宫禁为之一肃。从此,“知府朱缙不贪一钱”的声名远播。

   尾声

   知府朱缙,景泰年间任常德知府6年,从不贪一钱。因此,家境非常清贫。但爱百姓却如父母。终积劳成疾,病入沉疴,府医调治再三,无治,殁于任上。去世时,常德城乡军民痛哭流涕,为之送葬者数千人之众。书载:“他为官礼土爱民,郡人颂其清操”。(武陵区 石五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