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海钩沉

君子慎独

作者:时间:2017/03/31 00:00:00浏览:

 

  众所皆知:“四书五经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,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。它在世界文化史、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。近八百年来,“四书五经”在社会规范、人际交流、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。

  然而,将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集大成为“四书五经”,除了朱熹外,被誉为“闽学干城”、“朱门领袖”的蔡元定也是程朱理学“四书五经”的主要创建者之一。除了协助完成“四书”外,蔡元定一家四代还注释了“五经”(《易经》、《诗经》、《书经》、《礼经》、《春秋》)里的《易经》、《书经》、《春秋》三部经典。

  地处福建建阳麻沙的蔡氏祠堂大门就有“五经三注第、四世九贤家”的楹联,这是表彰蔡氏九儒对宋代儒学所做出的重大贡献。

  “蔡氏九儒”一门祖孙四代人,崇尚孔孟所倡导的儒家学说,衍着周、程、张、邵、朱的学术方向,坚持大本大源,探讨自然界与社会渊源长达150余载,终于创作出影响国人千秋万代德行标准的行为宝典,这与蔡氏一门自始至终恪守“慎独”的好家风有着必然的联系。

  蔡元定,字季通,号西山。福建省建阳人。其父蔡发是个理学家。蔡元定幼时,其父便授以《西铭》,稍长即授以二程《语录》、邵氏《经世》、张氏《正蒙》,并说:“此孔孟正脉也。”与此同时,不间断以“蔡氏家训”教诲,告诫他应“为人良善,天必佑之。知错责己,天心相之。仁义礼智,时刻注意。处世从善,安份守己。勿参赌博,坚定不移。勿贪财色,才免忧虑。”又说:“‘慎独’乃处世之第一要领。”“为人要忠厚诚实,不可浸于利禄。”

  绍兴二十三年,蔡发逝世,为秉承父志,蔡元定一生不仕,淡泊名利,登西山绝顶,构筑书屋,在此刻苦读书,著书讲学、穷究天理,长达三十八年。他自咏:“独抱苇编过客稀,单瓢不厌屡空时,幽然自与庖義近,春去人间总不知。”其间著有《易学启蒙》、《律吕新书》、《八阵图说》、《皇极经世指要》等十四部书。并协助朱熹撰成《近思录》、《太极图说解》、《资治通鉴纲目》、《周易参同契考异》等重要著作。

  宋宁宗庆元二年(公元1196年)秋,韩侂胄擅政,朱熹被定为“伪学魁首”去职罢祠。作为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以“佐熹为妖”的罪名,贬谪千里外的湖南道州监管。

  到了道州,远近的读书人久闻蔡元定的声名,来求学者日众。毕生以授徒为使命的蔡元定,面对逆境,并无畏惧:“彼以学来,何忍拒之,若有祸患,亦非闭门塞窦所能避也。”他虽身有疾患,仍抱病授徒,并常贻书训其子及门生曰:“独行不愧影,独寝不愧衾,勿以吾得罪故,遂懈一日。”又说:“步步守着仁义就智信,可传子孙。”蔡元定对“慎独”是知行合一之人。哪怕他在弥留之际,再三嘱咐将棺木劈小,丧事从速从简,拒收慰银,都可看出他的言行一致。

  “独行不愧影,独寝不愧衾”是蔡元定恪守“慎独”的座右铭。其意思是人们行走坐卧都要行为端正。独自行走对得起跟随自己的影子;独自卧眠对得起温暖自己的衾被。不能因我是“有罪”之人,而松懈放纵自己。慎独的“独”字有二义。一说的是一个人独处时,没有监视,没人看管的情况下,能严格要求自己,不做亏心事,不做违反道德的事。一是指自己的心理活动,一个不好的念头,都要警惕,都要克服掉,这样可以使自己追求真理,不受权力欲望干扰,做一个表里一致、行走坐卧都行为端正的人。

  在“慎独”家风的熏陶下,蔡元定的三个儿子渊、沆、沉自幼听从父训,克己复礼,仁义待人,慎独处世。长子蔡渊长从朱熹,隐德不耀,受父师之命,隐居九峰专心著书,著有《大学思问》、《易象意言》、《周易训解》等十三种书于世,所著《易经》(即《周易训解》、《易象意言》)均入四库全书。次子蔡沆以“慎独”为座右铭,举动端严,师从朱熹,用心数年,著成《春秋五论》。三子蔡沉视功名如草芥,三十载不就科举。诸臣举荐,都推说:“此非吾志也”,坚不肯受。庆元四年(公元1198年)八月初九,蔡元定去世,蔡沉扶柩以归,赠银以途者众,蔡沉跪谢坚不肯受。受朱熹之托,隐于九峰,反复十年,著成《洪范皇极内篇》、《尚书集传》此二书均进入四库全书。受朱熹之托,积十年功夫著成《书集传》。蔡沉之子蔡模颖悟庄重,以理学制道自尊,弃举子业,励志圣贤之学,著有《易传集解》、《大学衍说》、《河洛探赜》、《续近思录》、《论孟集疏》。蔡沉次子蔡杭用力于致知诚正之本,讲治国平天下之道,学识宏深,才德优良,精通经术,忠直敢言。绍定二年登进士,历任知县、知府、江东提刑、工部侍郎、吏部尚书、朝议大夫、端明殿学士、荣禄大夫,直至右丞相。蔡杭立朝期间,忠君爱民,忠直敢言,锄奸除恶,断案精明,所到之处,无屈不伸。蔡沉三子蔡权乐善好施,凡宗族邻里婚丧喜事,都能倾资相赠。教授乡间,讲明义理,天性之高洁与祖父无异。著有《皇极刚克要略》、《八阵图说解》、《参同契论》等书于世。

  “独行不愧影,独寝不愧衾”的清廉家风,成就了蔡氏九儒一门四代“五经三集注”的伟业,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