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吕氏春秋·孝行览》中讲了春秋时晋楚“城濮之战”中的一段故事,发人深思。
晋文公亲率大军同楚军大战于城濮,召咎犯(即狐偃,晋文公之舅)问道:“楚众我寡,这仗怎么打才好?”狐偃回答:“我听说讲究礼节的国君,对文采从无满足;频繁打仗的国君,对诈术从不嫌多。您不妨也以诈术克敌吧。”文公将狐偃出的主意告诉了雍季(晋文公之子),雍季曰:“竭泽而渔,岂不获得?而明年无鱼。焚薮而田,岂不获得?而明年无兽。诈伪之道,虽今偷可,后将无复,非长术也。”雍季所言大意是:排干了湖水捉鱼,怎么能捉不到鱼呢?但是第二年就再没有鱼了。焚烧水浅草茂的泽地去打猎,怎么能捕不到猎物呢?但是第二年就无猎可捕了。欺骗的方法,即使现在苟且可行,但以后可再不能用了,它不是长久之计。
晋文公采用了狐偃的计谋,在城濮大战中打败了楚国。回国后晋文公论功行赏,把雍季之功记在狐偃之上。文公左右人等劝谏道:“城濮大战之所以取胜,是采用了狐偃的计策,可是行赏时却把他排在后边,这不太合适吧!”文公反驳说:“雍季讲的道理,世世代代都能受益。狐偃的计谋,那只是万不得已的权宜之计。怎么可以将一时之功摆在百代受益之上呢?”孔子知道这件事以后也发表了感想,他说:“面临危难使用诈术,足以退敌。战胜归来尊敬贤者,足以报答有道德的人。晋文公虽未能始终不诈,但亦足以表现了霸主的范儿。”
雍季对“竭泽而渔”的批评是很尖锐的,对今人亦不无教育意义。现实生活中为了眼前利益而排干湖水的“打鱼人”并不鲜见。荀子在《不苟》篇中告诫人们:“见其可利也,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。”“瞻前顾后”从来都是成功者必备的智慧,眼光浅薄的人往往把利害混淆起来,故只见利而无视于害,或只见一时蝇头小利,却忽略了长久而斗大之害。雍季还说“诈伪之道”“后将无复”。这也是身处官场商场者要终生牢记的箴言。朱熹在《答吕子约》一文中说:“谋不忠,则欺于人;交不信,则欺于友;传不习,则欺于己,欺于师。”是否可以再续一句:“官不为,则欺于民。”实现一个诚信社会不容易亦容易,关键在于政风清廉,官员诚信。